沁园春长沙的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原文
沁园春·长沙
作者毛泽东 朝代近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 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2)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948公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3)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汩汩北流。
(6)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7)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8)漫江:满江。漫:满,遍。
(9)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10)争流:争着行驶。
(1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 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2)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13)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14)寥廓(liáo 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5)苍茫:旷远迷茫。
(16)主:主宰。
(17)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18)这句问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呢?
(19)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20)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21)恰:适逢,正赶上。
(22)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3)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24)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
(25)意气:意志和气概。
(26)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28)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9)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30)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祖逖因为国家政权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游泳。
(31)遏(è):阻止。
赏析
此词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什么意思?
朱波,子自元,杜令仁。小时候家里穷,所以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正直而忠诚。他年轻的时候在县里做过亭子主任。后来因为做出了一些贡献,逐渐被提升为功曹。
年轻的朱波非常喜欢交朋友。前将军王的儿子萧瑜和御史之子陈宪都有过人的才能。朱波很喜欢和他们交往。陈在朝鲜担任御史时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又一次,他在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泄露了宫里禁止的东西,被抓进了监狱。于是朱伯辞去官职,秘密前往廷尉府刺探陈宪的案情。在狱中,陈宪一直被狱卒刑讯逼供,询问案情。他的伤势严重而可怕。于是朱伯乔装成医生,去监狱了解陈宪的罪恶。最后通过朱伯的努力,陈宪免了死刑,很快出狱。朱波也是因为这一件事出名的。
之后,朱波的仕途越来越顺利。汉高祖时期做过冀州刺史、大司农、光禄大夫、朝廷大员甚至左将军。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朱伯先后被任命为京赵胤、大司空、御史等职。公元前5年,朱伯弹劾当时的宰相孔光,成功。继承孔光之相,封杨为,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但后来,朱伯依附傅太后,按照傅太后的旨意弹劾了傅。哀帝不信,派廷尉调查此事。无奈之下,朱波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朱伯的简介可以看出,朱伯虽然是宰相,但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朱波的评价
朱波的评价不仅要看人品,还要看品行。首先,从性格上来说,朱博是一个直爽、忠诚的人。好友陈宪入狱时,朱波毅然辞职调查此事,甚至潜入监狱看望他。多亏了朱波的不懈努力,陈宪终于被释放了。不得不说他很看重友情,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性格方面,朱波的行为也可圈可点。朱伯为官多年,生活节俭,不贪图声色。朱伯从做官到做了大臣,吃的是简陋的饭菜,喝的不超过三杯。我每天晚睡早起,生活很有规律。在做官的几年里,朱波清正廉明,介入反腐斗争。因为这样的品德,很多人佩服朱波,因为朱波的手下都是客人。
同时,朱波善于用人。他手下有一个叫商的人,因为年轻的时候和别人的老婆有一腿,导致脸上留下了酷刑的疤痕。但因为他有夺贿的能力,朱伯让他担任警卫,并没有因为他有前科而看不起他。后来,他的下属曹公被朱伯收买。朱波也没有惩罚他。只是让他承认错误,改过自新,他还是留了下来。后来,曹公越来越谨慎,成了朱伯的左膀右臂。所以对于这些有才能的人,朱伯会善用他人。
然而,人无完人,朱伯为后人所诟病。他之所以能登上丞相之位,主要是因为他畏权贵,服从傅太后的命令。这也为他最终的自杀埋下了伏笔。
通过对朱伯的评价,我们可以知道,在西汉末年腐败的朝廷中,像朱伯这样的官员还在支撑着帝国的运转,但西汉大厦的倒塌,并不是少数人的力量所能阻止的。
意思是:刚刚畅游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峦层叠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风从绿色的橘子洲兴起,吹拂着湘江之水,掀起层层波浪;雨从绿油油的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
出自毛泽东创作的《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原文为: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译文:
刚刚畅游了碧波荡漾的湘江,又踏上了峰峦层叠的岳麓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风从绿色的橘子洲兴起,吹拂着湘江之水,掀起层层波浪;雨从绿油油的原野上直向山上扑来。
老友相会,举杯畅饮,谈笑之间,更觉友情依旧;世界上有些人为一己私利,就如鸡虫一般争斗不已,实在可悲。不要叹息青春年华容易消逝,三十年后我又回到了赫曦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55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陪同毛泽东游览长沙岳麓山,写了一首《七律·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随信件寄给毛泽东。
毛泽东收到信件后于1955年10月4日回信,信中就附有这首和周世钊的七律诗。这首诗也是为了鼓励农村运动而作。
思想主题:
该诗通过对春游长沙情景的回顾与追叙,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而且表现了诗人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的宽阔胸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百度百科-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谷菱”
本文概览:沁园春长沙的翻译: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
文章不错《沁园春长沙的翻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