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她爱他爱了整整十年
简介:她爱了他十年,他却从未真正在意过她,只是把她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半年前,她辞去了工作,带着她的一切回忆离开了他的生活,当他发现生活中不能没有她时,她已离开了人世。
2、君生我未生
简介:改编自同名短篇小说《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讲述了一段凄美、纯洁的忘年恋。本漫画作品已经过原短篇小说作者窦挺女士授权改编。
3、强势逆袭
简介:2019刚完结的言情短篇小说,据说,巨好看。各种小故事合集,作者文笔很好,看得我欲罢不能。总共七个故事,每个故事的女主性格都很好,自立自强,逆袭打脸,有的故事说是有男主,但是好几个故事里的男主存在感实在不强,基本上女主都是靠自己。
4、喜欢我十九年的男孩结婚(又名《猴子和月亮》)
简介:青梅竹马没有在一起的故事,有点小可惜呢,萍子夹了一块鱼肉说:好好,网上有一个特火的文章来着,叫什么,我喜欢了十年的姑娘今天结婚了,哎,多可惜。
我呦了一声说:这么巧。她不明所以:什么这么巧?你喜欢的姑娘也在今天结婚了?我说:哪能呢,我是说喜欢了我…我掰了下手指头数了数接着说:喜欢了我十九年的那小子啊,今天也结婚了。
5、十六夜蔷薇
简介:十年前,在关西的新干线上,你对我说,你的梦想是看遍全世界的风景。如果我实现了你的梦想,是否就能抵达你?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人生逆旅,一苇以航。云锴,你好吗?夜航高飞,黎明将至,我要为我们错过的一生,去看一看永恒。
非诚勿扰20151205期佐藤未生微博资料
谓正确、真实的道理。指佛所说的教法而言。又称白法(s/ukla-dharma)、净法或妙法。如《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大正2·177b)∶‘我今当以正法付嘱人天。诸天世人共摄受法者,我之教法则千岁不动。’《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云(大正2·787b)∶‘阿难白佛言∶设如来灭度之后,正法存世当经几时?佛告阿难曰∶我灭度之后,法当久存。’又卷四十八云(大正2·806b)∶‘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渴爱想。夫正法者于欲而除欲,夫正法者能断生死渊流。夫行正法获平等法。然此正法断诸恶趣,寻此正法得至善处。夫正法者能断爱网,行正法者从有至无,行正法者明靡不照。夫正法者至涅盘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五〈证劝品〉则云(大正8·715a)∶‘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一切法名为正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无相无愿通达平等,名为正法。’即以三十七道品为正法,并认为此正法于如来灭后亦可久住。此外,《大毗婆沙论》等认为如来的世法有世俗、胜义之别,行法上亦有教、证二种。该论卷一八三云(大正27·917b)∶‘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毗奈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中略)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在[大般涅盘经](长部16经)里佛指示说:“若某某比丘说:我亲从佛处听言,我亲从佛处得到,这是法!这是律!这是世尊的教法!这位比丘所说的话不要同意或反驳。不要同意或反驳后,仔细将他所说的用法与律对照,用法与律对照后,若发现他所说的不符合法与律,你们能下结论:这位比丘所说的不是世尊的话,他误解了。---那你就要舍弃它。但是---若他所说的符合法与律,你们将能下结论:这是世尊的话,这位比丘正确地明白法与律。”因此每一位认真的修行人都应学习法与律。虽然[经分别]与[犍度]已经足够详细,但它们还是不能包含人事间每一种的情况。因此[大品]里佛订下四条标准:“比丘们!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不反对者,若言“这是不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违,与许可的相违,你们不能许可。佛所未准,若言“这是许可的。” 若它与世俗相符,与不许可的相违,你们能许可。”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关于正法灭亡的征象:“尔时长老优波离(Upali)往诣佛所,头面作礼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有几法正法灭亡没?佛言:优波离!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无欲,是名一。钝根,是名二。虽诵义句不能正受,亦不能令他解了,是名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是名四。斗诤相言,不在阿练若处,亦不爱敬阿练若处,优波离!是名五法,令正法灭亡没。……. 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灭亡没。何等五?有比丘,不随法教,随非法教;不随忍法,随不忍法;不敬上座,无有威仪;上座不以法教授,上座说法时愁恼,令后众生不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放逸习非法,失诸善法;是名五法。正法灭亡没。”在[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16.13]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五个原因∶“1.不敬佛陀。2.不敬法。3.不敬僧伽。4.不敬修道。5.不敬修习禅定。”在[相应部20.7]中佛陀提到正法消失的原因是∶“于未来,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众人不听,不恭听,不解,不诵,不修习。然诸弟子所著诗文,繁文杂句,与修道无关;于此众人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诸比丘!如此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将消失于世间。因此,诸比丘!你们应如此修习,于如来所说之法,甚深,微妙,超越世间,空无我义;于此愿听,愿恭听,愿解,愿诵,愿修习。”在[杂阿含906经](卷32,大正藏2册, p226b)中佛说∶“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沈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猗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沈没。”所以正法不是为为地界所坏,或为水、火、风界所坏;而是为佛教徒所坏,恶知识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教导恶法,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因此如来正法则于此亡没。如何使正法久住呢?护持律第一我们要护持律藏及持律者。这在[善见律毗婆沙] (卷1,大正藏24册,p0675a)记载∶“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正是这个道理。佛陀制戒是为了十种利益,这记载于[增支部V.70]佛对优波离(Upāli)的答覆∶(1)为了僧伽的和合与福利,(2)摄护修行的僧众,(3)调伏恶人,(4)使惭愧者得安乐,(5)断现世漏,(6)灭后世漏,(7)令未信者生信,(8)令已信者增广信心,(9)使正法久住,(10)推广毗尼使梵行久住。佛言∶“我令汝等每于半月说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大师,是汝依处,若我住世,无有异也。”([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佛也曾说过应度的人天众他都度了,未能度者他都为他们种下得度的因缘,这即是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之意,[清净道论]指出:“别解脱戒即是学处戒,因为(别别)守护(此戒)者得以解脱及离恶趣苦,故名别解脱。”它是僧团里最重要的戒律,它是用来约朿各个僧尼的行为,因学戒而生起正念,因正念而修习增上心学,因增上心学而起慧观,因慧观而导至解脱。戒律的基本精神即为如上的十句义,它们可以归纳为对内保护僧团内的清净,安乐与和合;对外显现庄严的形象,令所教化的信众得起净信,护持僧团,和帮助信众断除烦恼,以达到正法久住的理想。总结制戒有三方面;(一)是建立健全的僧团(摄取于僧,推广毗尼,令僧欢喜和合。);(二)是助成僧众证果(降伏破戒,惭愧者得安,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三)是建立正信的信众(不信令信,信者增长。);它的精神是令正法久住。这也是把传教弘法度人的重担全交给了僧团,因此僧团必需要有令其不腐败的法律,这即是比丘戒经!护持佛的正法第二我们要护持佛的正法及恭敬法。在[杂阿含906经]中佛说∶“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在[十诵律](卷49,大正藏23册, p358b) 记载∶“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欲;利根;能诵义句,能正受能为人解说;能令受者有威仪恭敬,有说法者能如法教;无斗诤相言,在阿练若处,爱敬阿练若处;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佛语优波离!更有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有比丘,随法教,不随非法教;随忍,不随不忍;敬上座,有威仪;上座能以法教,说法时不愁恼,令后众生得受学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上座命终已后,比丘不放逸习善法;是名五法,正法不灭不亡不没。”亲身证取道果第三我们更要致力去听正法及亲身证取道果。在[大毗婆沙论](卷183,大正藏 27册, p917c)中分析正法和修行人(有持教法者和持证法者两者)以及如何使正法久住于世的精辟见解:“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经)、毗柰耶(律)、阿毗达磨(论)。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行法者亦有二种:一持教法。二持证法。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Sutra)等。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彼若灭时正法则灭。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由此可见,欲要正法久住,执持教法者和证取法者同样重要。一个修行者先得于思想上欲求解脱。然后寻求皈依,然后寻找善知识指导修行。具足正见,对善知识的指导依正见常如理作意思择自己所遇到的困扰、疑惑、烦恼等。然后修八正道,这就是戒定慧学的开展,更细分的是三十七菩提分。学戒能使我们时时处处防范自己的烦恼,不令身口意造恶业,强大的正念得以培养起来,再深入观照名色法或造业者是谁的真相,每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都能早证圣果。从七觉支来说,正念是初支,舍是末支,这七觉支都属于‘道’,‘寂灭’是‘果’。出家众要成就道果就要先圆满地修好戒,从在家众的七佛通戒,五戒丶八关斋戒,十善业道,一直修增上戒到出家众的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三十戒,乃至比丘尼三百五十戒等。通过七佛通戒及增上戒的修习以达到正念的圆满修习,依正念而达到能时时观照,时时舍的念的寂灭,故此在南传的课诵本里佛言∶“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是苦,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法无我,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当一个人能以智慧时时观照,他将能见到起心动念的过患,因此他才能修无量的舍,而将心导向清净之道,达到寂静涅盘之境,因此就算是微细戒也不应舍弃,都要持守它们!定学是修行的三学之二,它是从戒学的基础圆满成就之后才修习的。修定使心澄净,通过修习四十业处中的一种或多种业处,培养起定根与定力之后,然后修习慧学。修行者若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生厌离,因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证四圣果。如果每一个佛教徒都做到以上的三点,那正法必然会长住于世。恭敬头陀法此外我们更要恭敬行头陀法的修行人。在[增壹阿含经] (大正藏2册, p746a)(卷35莫畏品5)中记载∶“世尊语迦叶曰∶汝今年已朽迈,无少壮之意,宜可受诸长者衣裳及其饮食。大迦叶白佛言∶我不堪任受彼衣食,今此纳衣随时乞食,快乐无比。所以然者,将来当有比丘,形体柔软,心贪好衣食,便于禅退转,不复能行苦业。又当作是语∶过去佛时,诸比丘等亦受人请、受人衣食。我等何为不法古时圣人乎?坐贪着衣食故,便当舍服为白衣,使诸圣贤无复威神,四部之众渐渐减少,圣众已减少,如来神寺复当毁坏,如来神寺已毁坏故,经法复当凋落,是时,众生无复精光,以无精光,寿命遂短,是时,彼众生命终已,皆堕三恶趣,犹如今日众生之类,为福多者皆生天上,当来之世为罪多者,尽入地狱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叶!多所饶益,为世人民,作良友福田。迦叶!当知,吾般涅盘后千岁馀,当有比丘于禅退转,不复行头陀之法,亦无乞食,着补纳衣,贪受长者请其衣食,亦复不在树下闲居之处,好喜庄饰房舍,亦不用大小便为药,但着馀药草,极甘美者,或于其中贪着财货,吝惜房舍,恒共斗诤,尔时,檀越施主笃信佛法,好喜惠施,不惜财物,是时,檀越施主命终之后尽生天上,比丘懈怠者,死入地狱中。如是,迦叶!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保。又迦叶当知,将来之世,当有比丘剃须发而习家业,左抱男,右抱女,又执筝箫在街巷乞食。尔时,檀越施主受福无穷,况复今日至诚乞食者。如是,迦叶!一切行无常,不可久停。迦叶!当知,将来之世,若有沙门比丘,当舍八种道(八正道)及七种之法(七菩提支法)。如我今日于三阿僧只劫,所集法宝,将来诸比丘以为歌曲(现在佛经都谱为歌来唱了,少人恭敬佛法了)。在众人中乞食以自济命,然后檀越施主饭彼比丘众,犹获其福,况复今日而不得其福乎?我今持此法付授迦叶及阿难比丘,所以然者,吾今年老以向八十,然如来不久当取灭度,今持法宝付嘱二人,善念诵持,使不断绝,流布世间,其有遏绝圣人言教者,便为堕边际。是故,今日嘱累汝经法,无令脱失。是时,大迦叶及阿难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以何等故?以此经法付授二人,不嘱累馀人乎,又复如来众中,神通第一不可称计,然不嘱累。世尊告迦叶曰∶我于天上、人中,终不见此人,能受持此法宝,如迦叶、阿难之比。然声闻中亦复不出二人上者。过去诸佛亦复有此二人受持经法,如今迦叶、阿难比丘之比,极为殊妙,所以然者,过去诸佛头陀行比丘,法存则存,法没则没,然我今日迦叶比丘留住在世,弥勒佛出世然后取灭度,由此因缘,今迦叶比丘胜过去时比丘之众。又阿难比丘云何得胜过去侍者?过去时诸佛侍者,闻他所说,然后乃解,然今日阿难比丘,如来未发语便解,如来不复语是,皆悉知之,由此因缘,阿难比丘胜过去时诸佛侍者。是故,迦叶、阿难吾今付授汝,嘱累汝此法宝,无令缺减。”护持明师因此,当此年代,我们更应以佛所制戒律修持身心,清净三业。我们更应修习正法,从经藏里排除假的糟糠,依循明师的指导,这明师须具以下的功德,也即是于法与律学皆应具足。[律二十二明了论](卷1,大正藏24册, p672a)列出五十种五德依止师的功德∶“偈曰:了义能显明了德,谓五五十尊师德,此人圆满佛所赞,毗那耶师德相应。释曰∶优波陀诃(Upa-jjhāya戒师)及所依止人,有五五十功德,此中随得一五德,此人堪作优波陀诃及依止师。五种五十者(五十种类的戒师与依止师五德资格)∶(1)一解罪相,二解罪缘起相,三解非罪相,四解出离罪方,五十夏,是第一五。(2)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料理病人,五十夏,是第二五。(3)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三五。(4)一有戒,二多闻,三大智,四能令出离有难方(方法),五十夏,是第四五。(5)一有戒,二能料理病人,三能令离恶作忧悔,四能简择令离诸见体用,五十夏,是第五五。(6)戒,(理)病,(离)恶作,诸见,十夏,是第六五。(7)戒,(理)病,(离)恶作,多闻,十夏,是第七五。(8)戒,(理)病,(离)恶作,大智,十夏,是第八五。(9)戒, (理)病,诸见,多闻,十夏,是第九五。(10)戒,(理)病,诸见,大智,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一五十。(11)戒,(理)病,(离)难方,多闻,十夏,是第一五。(12)戒,(理)病,多闻,大智,十夏,是第二五。(13)圆满戒,正行相应,正见相应,能料理病人,十夏,是第三五。(14)戒,(理)病,多闻,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十夏,是第四五。(15)戒,正行,正见,诸见,十夏,是第五五。(16)戒,正行,正见,难方,十夏,是第六五。(17)戒,正行,正见,多闻,十夏,是第七五。(18)戒,正行,正见,大智,十夏,是第八五。(19)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十夏,是第九五。(20)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心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二五十。(2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慧学,十夏,(亦五)是第一五。(2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二五。(23)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慧学,十夏,此即第三五。(24)(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戒学丶心学丶慧学),十夏,(是第四五。)(2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五五。(26)(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六五。(27)(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七五。(2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正行学,十夏,是第八五。)(2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梵行学,十夏,是第九五。)(3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波罗提木叉学,十夏,)(是第十五。)此合是第三五十。(3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戒,十夏,是第一五。(3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定,(十夏),是第二五。(3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慧,(十夏),是第三五。(3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3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3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戒),十夏,(是第六五。)(3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定),十夏,(是第七五。)(3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慧),十夏,(是第八五。)(3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4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四五十。(41)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一五。(42)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二五。(43)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三五。(44)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四五。(45)戒,正行,正见,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五五。(46)(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戒),十夏,(是第六五。)(47)(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定),十夏,(是第七五。)(48)(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慧),十夏,(是第八五。)(49)(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十夏,(是第九五。)(50)(戒,正行,正见,能令自身勤学于依无学解脱知见),十夏,(是第十五。)合是第五五十。如此五五十功德,能显明了人。若人能了别如此义,此人学佛所说,具足律师功德相应。”总结[律二十二明了论]里讨论的修学方法有下列十八项∶ (1)依波罗提木叉学持戒(解罪相,解罪缘起相,解非罪相,解出离罪方);(2)多闻;(3)照顾病人(指病僧);(4)能令脱离困难方法;(5)能令离已生未生恶作忧悔(能教弟子于依正行学); (6)能教弟子于依梵行学(不杀不盗不*);(7)能简择令离诸见(能自心择法离诸见,具正见);(8)能教弟子于依戒学;(9)能教弟子于依心学(修习定);(10)能教弟子于依慧学(有大智); (11)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心解脱于贪瞋);(12)能教弟子于依有学解脱知见(心解脱于痴);(13)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戒;(14)能教弟子于依无学定;(15)能教弟子于依无学慧;(16)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17)能教弟子于依无学解脱知见;(18)有十夏,若人圆满修习,具足律师功德。出家众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为出家众能成就五法∶一见道谛;二漏尽;三灭尽定;四四无量心;五无诤三昧。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7,大正藏23册,p547b)所说∶“凡有五事,能与众生作现世福田∶一入见谛道;二大尽智;三灭尽定;四四无量;五无诤三昧。出见谛道,所以令人得现世福。已从无始已来,为邪见所恼,今证见谛,尽一切五邪,皆悉无馀,不坏信见今始成就,以此因缘,令人现世得福。大尽智生,所以令人得现世福者。众生从无始来,为痴爱慢所恼,今得尽智三垢永尽,以此因缘令人得现世福。若出灭尽定,亦令众生得现世福。又言,从灭尽定出,正似从泥洹(涅盘)中来,以此因缘故得现世福。又言,若入灭尽定,必次第从初禅乃至非想处,然后入尽定,若出定时,必从非想次第入无所有处,乃至初禅入散乱心,以心游遍诸禅功力深重,是故令众生得现世福。四无量者,以心缘无边众生拔苦与乐益物深广,以此因缘故,令众生得现世福。无诤三昧,此是世俗三昧,非无漏也。诤有三种∶一烦恼诤,二五阴诤,三斗诤。一切罗汉二种诤尽,烦恼诤丶斗诤,此二诤尽。五阴是有馀故未尽,有此五阴能发人诤,唯有无诤三昧,能灭此诤。一切罗汉虽自无诤,不能令前人于身上不起诤心。无诤罗汉,能令彼此无诤,一切灭故,能令众生现世得福。”因此我们更要努力成就自己,造福他人,自利利他。但愿正法长住,利益人天。法增比丘, 澳洲悉尼
豆瓣评分9.0以上的韩剧,你看过几部?
12月5日非诚勿扰舞台上,14号女嘉宾佐藤未生登场,来自日本,1993年9月29日出生。自我简介: 你好~!我是mio(佐藤未生),现在在北京学习中文,在日本我是个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专业的大4的学生。我的汉语还不好,希望大家帮我!
本期女嘉宾名单:
01号王文敬
02号王佳星
03号王潇子漩
04号王婧
05号徐霞
06号赵玛琳
07号徐晶
08号张瑶
09号官琳(回归)
10号唐雅(俄罗斯)
11号金甜甜
12号张雪莹
13号梅青
14号佐藤未生(日本,新上场)
15号胡云芸
16号汪泠沁
17号刘夏芸
18号陈宇欣(回归)
19号李娜(新上场)
20号郝龙
21号姜业亭
22号卢昊(回归)
23号孟瑶
24号饶琅(新上场)
五根、五力
豆瓣评分9.0以上的韩剧我看过《末生》、《我的大叔》、《机智的监狱生活》、《请回答1988》、《Signal》。
1、《末生》
一部不会让你大哭,但会让你一直想哭的剧。如果说没营养但外表光鲜的剧是洋快餐的话,未生就是一碗好汤,慢慢喝慢慢品,美味和营养都在看完的时候吸收到了身体里,让你在今后时常想起那番滋味。2、《我的大叔》
IU饰演女主有点惨,IU这个人设太超现实了啊!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这么底层被生活挤压的女生竟然能玩弄上司于股掌之中。别的线目前展开的还不够充分,并不怎么打动人。
3、《机智的监狱生活》
每一个角色都这么丰满又立得住。剧情细腻,演员演技在线,大冬天拍六月炎夏,吐着白色的雾气假装自己很热。
在我们追人家服装道化布景的时候,人家已经在深入探讨人性的至恶至善与灰色地带了。PS:郑京浩真的真的是成了戏精了,头发丝都在演技助攻,跟谁搭CP都这么有感觉真的太苏了!
4、《请回答1988》
请回答系列一直是我心中的神作,1988更是三部中的最爱!生活化的情节中情绪始终饱满,每集都跟着又哭又笑,实在很难不羡慕吵吵闹闹又相亲相爱的他们,也发现人与人之间,比一直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好好相待。
5、《Signal》
《Signal》(又名《信号》)是韩国tvN有线台于2016年1月22日起播出的十周年特别企划金土剧,由金元锡导演,金恩熙编剧,李帝勋、金惠秀、赵震雄主演。
该剧主要讲述现在的刑警朴海英和过去的刑警李材韩通过老式对讲机,穿越时空进行连接,并在过程中破获了一些长期未结案件的故事 。
五根
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五根是:(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信根)、致力(精进根),警觉(念根),不散乱(定根)及照见(慧根)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在修行上,五根一定要平衡。五根不只是要平衡,而且要成熟。只有五根成熟,才能证到须陀洹道果。所以我们一直要学习,平衡五根至成熟阶段。
五力
五力是:(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根与力尽管作用不一样,但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五力的作用是使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信力对治犹豫不决,精进力对治懈怠,念力对治失念,定力对治散乱,慧力对治愚痴。
根与力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尽管这两组的作用并不一样。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则是该些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因此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adhimokkha)、致力(paggaha)、警觉(upa?hāna)、不散乱(avikkhepa)及照见(dassana)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们协助对治对立之法: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五力即是这五法不受到对立之法不动摇与无法击败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时必须平衡信与慧,以避免轻易盲信与机智狡诈两端;以及平衡精进与定,以避免心散乱烦躁与软弱无力。然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余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它们平衡。
根是功能,力是力量、能力。从开发功能到提高能力的过程就是修习五根和五力的过程。五根发展成熟的结果是获得五力。这个能力指的是克服或解决障碍的能力。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称为五根。
在这五根当中可以分为两组:精进根与定根是一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的,定根偏于静的,惟有动静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与慧根又是一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
精进根 是指努力或者说内心的活力、冲劲;
定根 是指内心的平静。
如果一个禅修者过度地精进,会使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在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禅修者精进力过度,他会造成头晕、会头涨,会身体发紧,或者说他的心很烦躁,躁动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强而精进根不够,人就变得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的平静,静到不能够动了,定过头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是定根与精进根不平衡。定根和精进根的平衡,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达到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不断地精进。如果没有平静为前提的精进,它就变得过度地躁动。但如果只有平静而没有精进,心就过度的懒洋洋变得没有活力、没有冲劲。
对于另外一组,信根和慧根也是这么样。如果一个人的信根过强,他就很容易变成迷信,变成会搞个人崇拜,变成会宗教狂热。例如说,有哪位大师来了、哪位上师来了,听说他懂得加持,他能够帮你消业障,他很灵验,他还会帮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窝蜂的涌过去、盲从,这种叫做 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慧根过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学者一样,他满腹经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寻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来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样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没办法坐。但是你叫他评论、评头品足,他可以帮你说的上,整天整夜都会帮你讲。如果一个人 慧根过强 ,他会变得很容易批评,他的逻辑性太强、思辩性太强而变得批判性也很强。因此在禅修的时候,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就是动和静、情与理都要达到平衡。
不过对于修定者来说,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如此依相信、 信 心将证得安止。于定、慧中,对于修定者来说,一境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可证得安止。也就是说,在定和慧当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过程中,对于 培育定力 的禅修者来说, 定根 强是适当的,因为这样他可以证得安止。对于 修观 的人来说, 慧 强是适当的,如此他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但两者平衡才能够得到安止,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五根要平衡,即精进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但是在我们培育止观,修止培育定力,修观培育慧的时候,它们也略有侧重点。在修定的时候,信根强一点,信根强一点而慧根稍微弱一点是适当的。为什么呢?因为 信根 是偏于感性,它的心更容易投入。而 慧根 ,由于慧根往往它的相就是要抽离出所缘来看,它才能够看得清楚。
当然了,如果到了修观的时候,修Vipassana的时候,那个时候慧根要强,信根不能够太强。 慧根 强,我们才能够很客观、很平静地观照,也就是很如实地观照。如果涉入了过多的感情成分的话,我们反而变成不可能很如实,因为修观是不能靠想象的。你看到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你就怎么去观照它,所以那个时候慧是应该很强。也就是说, 定 是要我们的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而 慧 是要让我们的心抽离出所缘,最后抽离出诸行法才能够解脱。
如果心过度地排斥所缘,你不能培育定力。如果心过度地黏着所缘,你的慧不能够生起。不过,无论是信、慧组也好,无论是精进和定组好,‘ 念 ’在一切处强都是适当的,‘念’可以保护心避免因为倾向于掉举的信、精进、慧而陷于掉举,及因为倾向于懈怠的定而陷于懈怠。也就是说,‘念’在一切时都适合的。就好像我们说到盐,盐放在汤里也可以,放一点在饭里面也可以,放在菜里面也可以,是不是?它是适合一切的。我们调味,放点盐都是适合的,同样的,对于 正念 也是这么样。无论在培育信根、培育精进根、培育慧根或者培育定根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念,念就是把心沉入到所缘当中。无论培育定力需要这种念的保护,培育慧也需要这种正念的保护。惟有我们达到了五根平衡,平衡才能够取中道,在平衡的前提下、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我们付出的努力才是中道的精进。(玛欣德尊者)
五力说
什么是佛教?
佛陀所教导的非常清楚,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善心提升起来,那就去提升起来,
如果一件事情会把不好的心提升起来,那就去降低他,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善的心所提升起来,那就去提升他,
如果一件事情会把不好的心所提升起来,那就去降低他。
信、进、念、定、慧 ,也是佛陀所教导提升心的方法,如果你的心要圆满快乐和喜悦,那你就是要提升这 五力 。
? 同样,这五力提升的话,你的贪嗔痴、自我中心、掉悔、疑就会自然的消失,这五力提升,而这些染污烦恼就会自然下降,这就会变成自然的结果,自然的来。
直到染污烦恼全部停止前,这五力就是要不断不断的增加。
要提升这颗心,就要去看:
什么是信?什么是信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信提升起来?
什么是精进?什么是精进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精进提升起来?
什么是念?什么是念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念提升起来?
什么是定?什么是定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定提升起来?
什么是慧?什么是慧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慧提升起来?
这些事情如果你很清楚的话,当你穿过佛陀的教法,这样的方式就会发现心很容易可以把法提升起来。
什么是信?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为何我们会在这里?
就是因为在这里的教法,让我们觉得佛陀的教法很好,所以我们人在这里,那如果我们没有信,不相信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跟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佛陀教法是正确的,这就是 信 。
这份信可以让我们的心力增强,信心是最主要的基本成分,这个成分在的话,信力一提升,就会有一种澄清的作用,不但可以清净我们的心及血液,还可以让神经系统活耀起来,所以,有时当我们的信力来时,眼泪也会滑下来,就是因为这样,会让我们的心很澄净,让神经系统很舒服。这就是信的作用。
当信力提升起来,清净这颗心的结果是暂时的,会很容易跟法相应,如果信力很强,才会比较持续的保持清净心及血液的作用。
知道信的价值在哪,如何提升他,之后,就要去提升他。
什么是精进?
如果没有精进,我们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想打坐,精进力很弱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想要做,因此 精进力 是一种持续力,他会让我们一直持续、持续,所以精进力往下滑落时,这人是没办法修行的,因此,精进力就一直在支持我们,这样的持续力,直到我们证悟涅盘,这精进力我们都要保持住。
什么是正念?
正念 就是一直保持心在当下,投入在当下,譬如,拿扇子在挥动的当下,你的身体与手,全部都觉知他的移动,这就是你的正念有在。
如果你正念不在,你在挥这个扇子,但你的心不知道飞到哪去,心不在,就是正念不在。
正念是很重要的禅修因素,我们就是要在每个当下觉知我们现在在面对的是什么,譬如,我们常在读书时,心不在书上面,也是没有正念,诵经的时候,妄想很多,也是没有正念,所以,当我们在诵经、在读书的时候,都要保持这个专注力在上面。
诵经的时候,听声音在当下,或者观想它的意义,或者看他的字,这些全部都可以把正念带起来。
如果没有这样,我们都是做某件事,就跟妄念在一起,两样都合并在一起,所以,正念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告诉你这个是正确的、这个是不正确,因为正念在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知道正确跟不正确,当你知道正确或不正确时,表示觉知力有在,当你觉知力有在,就表示其它人在睡觉时,只有你醒着,你可以保护其它的人,小偷来的时候你可以知道,这个正念和觉知力就可以让你知道,这个好的心来了,内心生起好的意念,这时候,就知道把它持续,也知道现在内心生起不好的意念,那把他降低,对修行上来说,这部份很重要,而且一定要把正念心提升起来。
什么是定?
定 的暂时作用是清净这颗心,能够把染污烦恼阻断,所以,当你有在定中,染污烦恼是不能来的,如果我们在定中,就像我们在一座山的山顶上,可以看到底下一团乱,像蛇等等都在山下,它们没办法上去,定也是一样,染污烦恼不能跑到心上,因为已在比较高的阶段,有定的话,比较能把心力提升起来,有些人想,如果有定的话,我就会带来很多的喜悦快乐,可是这不是主要的作用,定的主要作用是要把这颗心提升起来。
什么是智慧?
智慧 就是一种了悟力,就是可以很深的去看透事物的真相,就像看到水瓶,水瓶只是概念,可是如果你往内关照它,看到某种程度,里面是什么架构、他是什么组成、他是怎样运作等,那就是某种程度的智慧,譬如看到很棒的车,如果有运用智慧,便会穿透它,看到车子里的零件、组合、架构,它看到内部是怎样,对于我们的身和心也是一样,如果你可以去穿透看身和心,会看到身体只是32个器官组成,去看到它都是小元素组成,那这时你的智慧就会提升,去看心也是一样,去看到这个好的心、不好的心、必要的或不必要的,你就去提升它和降低它,这全部都是智慧。去看到生和灭是智慧,去看到因和果也是智慧。以上所讲的智慧都是佛陀所教导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跟随佛陀的教法,如果我们能跟随、能了悟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在智慧上增长,而且比较容易有一颗清楚的心,直到证悟,我们都要跟随这些修法,不断地修。
这五力,就像植物一样,全部都可以增长的,譬如,给信,不必要的因素,它就会滑落,给必要的因素,就会看到信一直增长,其它都同理,五个都是可以不断增上,而且都可以变的很强大,但最主要的是你要给它因素,才会增长,如果没有给它因素,它就不会增长,如果今天给正念的因素,正念就会增长,如果今天不给正念的因素,正念就会滑落,这就是佛陀的教法,他的教法非常清楚,所以,我们都应该了解这个教法。
我们要问自己如何提升自己的戒(道德)和内在的祥和度。
? -------圣喜长老? 于锡兰? 女众正直寺道场? 2010.07.01
杂阿含经 (六四六)当知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①。定根者。当知是四禅②。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的坚固信心。
② 四正断: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另译为「四正勤」。
③ 四念处: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1)身身观念处、(2)受受观念处、(3)心心观念处、(4)法法观念处。
④ 四禅: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个禅定层次。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根相应48〉第8经应观经。
参考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5〈力品2〉第14经。
参考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5〈力品2〉第15经。
--------------------------------------
翻译:
六四六、当知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信等五根之解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信根者,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于佛、法、僧、戒之四,生不坏的净信)。精进根者,当知就是四正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勤于断灭,未生之善令其生,已生之善令不失)。念根者,当知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定根者,当知就是四禅(色界初、二、三、四禅)。慧根者,当知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根相应48〉第8经应观经。
八.应视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 “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说: “比丘们,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信根呢?
“四入流支。应视这为信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精进根呢?
“四正勤。应视这为精进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念根呢?
“四念处。应视这为念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定根呢?
“初、二、三、四禅。应视这为定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慧根呢?
“四圣谛。应视这为慧根。
“比丘们,这就是五根了。”
四念处详解链接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童统元”
本文概览:1、她爱他爱了整整十年简介:她爱了他十年,他却从未真正在意过她,只是把她当作可以利用的工具,半年前,她辞去了工作,带着她的一切回忆离开了他的生活,当他发现生活中不能没有她时,她...
文章不错《有哪些值得买实体书的小说-》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