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人生经历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被后人誉为书圣。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

王羲之的主要经历

 入木三分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

 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相聚兰亭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称病弃官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三月王羲之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无锡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他和许询、支遁等人,开始遍游剡地山水。 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

 会稽安逝

 东晋升平五年(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豆腐干豆腐右军祠于墓前。

王羲之事迹

 王羲之留名后世,完全是因为出色的书法艺术,至于他当过什么官,除了被经常称呼的?右军?之外,后人往往不太关注。确实,与其名垂千古的书法相比,王羲之担任过的官职可谓微不足道,但从时人的角度而言,这些官职决非小可,甚至可以说还是相当显赫的。毕竟,王羲之出自?贵族中的贵族?琅琊王氏,虽然他年轻时曾自称?素无廊庙志?,但那更像是敷衍王导的说辞,从他后来的事迹来看,他不但努力跻身清贵之列,而且在政绩上也颇有可观之处。

 (一)秘书郎

 王羲之起家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是秘书郎。秘书郎隶属秘书省,秘书省是中书省的分支机构,负责呈递尚书奏事、管理文书图籍、编撰国史等事务。秘书郎在秘书省内部属较低层级办事人员,品级不高,但职责重大,经常有机会接触皇帝、宰相等权力中心,是士族子弟进入仕途的常选。

 如前所述,王羲之出仕大体上可以确定是基于郗鉴的推举,时间是太宁3年(325年),王羲之时年23岁。作为琅琊王氏族中出类拔萃的?佳子弟?,23岁才进入仕途算是很晚的了。由此可见王羲之并没有受到特殊的待遇。本来,以出身、名声、才华而论,王羲之本可享有?弱冠登朝?的殊荣,但他一再拒绝王导的安排,以致在出仕时没有占到任何先机。这体现出王羲之和王导之间的关系很不正常。

 王羲之与王导的关系为何不正常?很明显,他对这位家族领袖有所不满。至于何处不满,笔者有一推测:王羲之之父王旷兵败之后,并没有死,而是在刘渊手下或为囚虏,或为降臣,此时,王羲之当然希望朝廷早日北伐,击破匈奴,或有可能救出父亲,但是,王导等人考虑的首先是巩固其在江东的偏安地位,所以口头上虽号称?恢复神州?,而实际无意北伐,因此,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王羲之都对王导的政策很不满意。王导大概也觉得自己的政策对王羲之父子来说不太公平,因而积极推举王羲之当官,以弥补亏欠。可惜,王羲之不买这个账,拒绝了王导的示好,直到他找到了郗鉴这个新靠山,才开始步入仕途。

 在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时代,图书全靠手抄,流传非常困难,只有宫廷大内或豪富之家才能拥有大规模的藏书,王羲之在秘书省工作,能够接触大量的珍贵文书图籍,为其后来修习书法奠定了良好基础。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尔。?然而,此文明显是后人冒名伪作。永嘉之乱时王羲之年仅9岁,根本没有可能?渡江北游名山?以及到许昌、洛阳等地观摩书法。卫夫人既是王羲之书法启蒙之师,又是其表姑,王羲之也不大可能在笔下对卫夫人如此大加贬抑。王羲之的楷书确实有取法钟繇、蔡邕之处,那更有可能是王羲之在秘书省管理文书图籍时看到过钟繇、蔡邕的作品。

 (二)会稽王友

 王羲之在秘书省工作了三年时间,于咸和3年(328年)调入会稽王府,任会稽王友。咸和3年正值苏峻之乱,王羲之却能离开岗位,可见他在秘书省并未担负特别重要的职责。?友?是王府的高级官员(《晋书?职官志》载:?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虽然没有实权,但地位甚高,一般多以才学出众、品行高洁、声望卓著的人物担任。司马昱是晋元帝幼子,极得宠爱,其王府官员更是要经过精心挑选。而司马昱咸和2年12月被册封为会稽王,会稽王府当在咸和3年以后才逐步组建,王羲之在此时被选为王友,很有可能是他的书法技艺在当时就已经出类拔萃。当然,他的士族出身和良好名声,也是得以入职王府的重要原因。

 王府的事务多由常侍、郎中、中尉等负有具体职能的官员处理,师、友、文学等只是随驾扈从,应答顾问而已,工作相当清闲,能够有较多空余时间练习书法,王羲之在担任会稽王友的期间,想必是书法水平进展较快的几年。当然,就王羲之后来的政治经历来说,在会稽王府任职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认识了会稽王司马昱。此后,司马昱执掌朝政,为王羲之出任各种军政要职提供了契机。

 (三)征西将军参军、长史

 苏峻之乱后,庾亮引咎出都,以平西将军都督宣城江西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镇芜湖。咸和9年(334年),陶侃病死,其势力范围被庾氏接管,庾亮进号征西将军、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开府仪同三司。庾亮的军府不但升格,而且管辖范围更大,事务相应大大增多,增加工作人员也是势在必行。王羲之就是在此时被庾亮相中,调入征西将军府任参军。魏晋时期的军府一般设有仓、户、贼、铠、士、兵等诸曹,参军就是曹的负责人,相当于军府的中层干部。但史书没有明记王羲之是担任哪一曹的参军,也有可能是历任两个以上的曹,史书为避免繁琐就仅记为参军了。

 王羲之在征西将军府当了一年多的参军,又被提升为长史。?长史?这个官可不一般,在府中?为掾属之长?,相当于府主的副手,也可以理解为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之类的随身扈从、执掌机要的地位,有的长史还兼任府主所驻郡的太守,其地位十分重要。总之,长史是府主最重要的部属,非极信任、极亲密者不能为之。长史的地位远高于参军。王羲之能被庾亮委以长史之任,不但体现其才干出众,具有统领府内僚属的声望,也可见他与庾氏兄弟不同寻常的亲近关系。

 王羲之的许多事迹和思想保留在他中晚年的书法作品中(有些?作品?其实是书翰或公文)。他在征西将军府工作的时期,书法已臻成熟,但却没有留下任何作品。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他从事的是机要工作,保密性强而不能外泄。因此,这一时期王羲之具体做了哪些事,后人无法得知。但可以想见,王羲之在这一时期处理繁重复杂军政事务的经历对其后来的职务晋升以及思想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王羲之后来长期担任军职,当与具有军府任职经历而熟悉军事事务有关。

 (四)临川太守

 王羲之在征西将军府工作了两年多,于咸康2年(336年)被任命为临川太守。王羲之担任征西将军长史,虽然掌握重权,但其品级并不太高(一千石)。而太守则为二千石,且是独当一面的主官,权力比长史更大了。但遗憾的是,王羲之在临川主政期间也没有留下太多资料。这大概是由于王羲之在临川的两年多时间正是东晋政局相对比较安稳的一段时期,王羲之不过安抚民生而已,并没有特别的作为。

 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王羲之实际并未到临川赴任,只是?遥领?太守一职。如前所述,长史可以兼任驻在郡的太守,那么兼任其他郡的太守自然也不成问题。王羲之有可能是基于某种原因,以征西将军长史兼领临川太守,?兼领?只是名义上的,王羲之仍然是在征西将军府做长史的工作,这样,王羲之就不需要到临川赴任,因此也就不可能留下事迹。至于王羲之为什么要在名义上?兼领?临川太守,原因可能有很多:一种可能是原太守调离或病故,暂时又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选,于是从上级机关派一名要员先兼着太守,以表明朝廷对临川这个地方很重视,并非不闻不问;另一种可能是为了给王羲之解决行政级别问题,如前所述,军府长史的品级只有一千石,在庾亮的势力范围内,要升至二千石,则唯有出任刺史或太守。以王羲之与庾氏兄弟的关系,为了将其品级升至二千石,庾亮安排王羲之兼任如临川之类的偏远小郡的太守,完全有可能。

 (五)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王羲之任(或?兼任?)临川太守三年有余,咸康6年(340年),庾亮病死,临终向朝廷举荐王羲之?清贵有鉴裁?,王羲之遂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正如前文所述,王羲之受任执掌江州,一方面是他确实如庾亮所举荐的?清贵有鉴裁?,另一方面则是充当了王、庾两家争夺江州控制权的缓冲工具。王羲之任职江州,名义上是一方首吏,实际其主要任务是缓和两家矛盾,使冲突不至于激化,因而带有过渡性质。

 果然,一年之后的咸康7年(341年),王羲之的堂兄王允之就接替了江州刺史一职。王允之是当时琅琊王氏中的将才,与庾氏的关系极为紧张。王允之在江州与豫州刺史庾怿激烈对峙,最后发生了庾怿毒杀王允之未遂而被赐死的惨剧。

 王羲之虽然被免去了江州刺史,但仍保留着宁远将军的军职。但宁远将军属于所谓?杂号将军?,没有具体职掌,所以这一段时期王羲之又恢复了清闲的生活状态,回到了建康(此前分别在芜湖、临川、江州任职)。在他回到建康的第二年(咸康8年,342年),晋成帝崩,其弟晋康帝即位,会稽王司马昱以皇叔之尊辅政,积极起用士族人物,以对抗正在崛起的桓温家族。司马昱屡次以吏部尚书、侍中等要职征召王羲之,均被拒绝。在经历了公务繁冗的生活之后,王羲之似乎更喜欢这种有职无责、优游卒岁的生活。

 《世说新语》载王羲之曾与谢安共登冶城(东吴时期制造兵器的地方),王羲之感慨说:?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安则反驳:?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耶这一故事很可能就是发生在王羲之卸任江州、回到建康的几年期间。此时庾翼正积极准备北伐,而王羲之对庾翼北伐之举是赞成的。北伐需要动员全国之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王羲之虽然没有积极投身北伐活动,但他仍担任着宁远将军这一军中职务,多多少少也参与了一些准备工作,由他说出?宜人人自效?的话是合理的。而谢安则年方二十五六,正是年少轻狂的时候,他运用诡辩术对王羲之反唇相讥,也很符合此时的情景。

 (六)护军将军

 庾翼北伐未成就病死了,继任的何充也于翌年死去。于是司马昱起用殷浩为扬州刺史,参预朝政,企图继续进行北伐。殷浩与王羲之关系亲密,其于永和3年(347年)推举王羲之出任护军将军,得到王羲之欣然应允。

 护军将军是禁军高级将领,统率着独立的营兵,为禁军?六军?之一。护军将军的名称很有讲究,?资重者为护军,资轻者为中护军?,王羲之任?护军?而非?中护军?,说明他在朝廷眼里已是履历丰富的?资重者?。护军将军的职责包括?主武官选?,侧重于人事、宣教等方面,颇类似现代我国军队的政委。王羲之到任后曾发布过一道《临护军教》,?教?是高级军政长官发布的命令,所谓?临护军教?即王羲之到任护军将军一职后首次发布的命令。命令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老落笃癃?、?不堪从役?、?有饥寒之色,不能自存者?,确实很符合?政委?的角色。在准备北伐期间,护军将军职责重大,王羲之曾数度到吴郡、江州等地出差,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是非常辛苦的。王羲之大概是不太适应这种生活,曾请求出任宣城太守,但未获批准。

 也许就在此时,王羲之和殷浩的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王羲之逐渐认识到殷浩并无实干之才,难以担当北伐重任,于是逐渐转到了反对北伐的立场。其请求出守宣城,也有可能是与此有关。

 (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殷浩毕竟是王羲之的好友,即使有了政见上分歧,但对王羲之仍然十分关照。既然王羲之不再积极支持北伐,那就安排到会稽这个大后方去从事战略保障工作也很不错,于是在永和7年(351年),王羲之被任命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右军将军与护军将军同为禁军要职,也是别领营兵,与左、前、后军将军共为?四军?。会稽是会稽王司马昱的封地,所以没有太守,而是设内史,名义上是为会稽王管理封地的代理人,其实与太守无异,只是名称上有所区别而已。能够出任摄政王封地的郡守,在当时可是十分荣耀的事情,由此亦可见王羲之在司马昱心目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后仍然执意反对北伐,并曾分别致书司马昱和殷浩阐明自己的主张,但均未得到采纳。尽管如此,王羲之还是尽最大努力在会稽开展工作,他在会稽恢复建设漕运,施行禁酒令以节约粮食,惩治以?鼠耗?为掩盖贪盗官米的犯罪,都是旨在为朝廷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同时他也反对强征徭役,主张减轻对逃税、逃役的刑罚,可以说是十分体恤民瘼。著名的流觞曲水的兰亭之会,就发生在王羲之主政会稽的第三年,即永和9年(353年)。也正是在这一年,殷浩亲率大军北伐,却铩羽而归。

 随着殷浩北伐的失败,桓温主导了朝政。而王羲之的仇人王述则依靠桓温的势力升任扬州刺史(王述本人似乎看不起桓温的出身,但王述之子王坦之却是积极与桓温接近以攫取政治资本)。王羲之既不甘居王述之下,又失去了殷浩在朝内的支持,遂辞去官职,自此寄情山水之间。王羲之辞官之前在父母墓前发了重誓,坚决不再入仕,甚至在临终时还特地交代诸子,如果朝廷赠官,也要拒绝不受。果然,王羲之于升平5年(361年)去世后,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照王羲之生前所嘱,辞之不受。王羲之的仕途生涯,可谓断得十分彻底。

王羲之的史籍记载

 晋书 卷八十,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顾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又遗尚书仆射谢安书曰: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翦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

杨博(明朝名臣)

导读: 泰陵,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大唐天子李隆基的身后居所。千年以来,只有一座坟墓默默守候、陪伴着孤寂的泰陵。是什么人如此幸运,在封建王朝时代竟然得以葬于君王之侧?他生前是何种身份,赢得帝王信赖,死后又获此殊荣?往事越千年,拂去历史的尘埃,真相正等待我们去亲自揭开。 1999年3月的一个深夜,陕西省蒲城县山西村,两个盗墓贼试图打开位于村口的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 剧烈的爆破声惊醒了村民,盗墓贼闻风仓皇逃遁…… 这是什么人的坟墓,里面藏有什么宝物,竟然引来了盗墓贼的深夜光顾? 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山西村是一个移民村落,因祖上是明朝初年从山西迁居而来,所以得名 「 ”山西村” 。村子的西北1.5公里处就是大唐盛世皇帝李隆基的长眠地——泰陵。而村口的这座古墓据说是泰陵唯一的陪葬墓。 凄风衰草,古墓尽显落寞。 虽然那次盗墓未遂,但盗贼炸出的盗洞仍在。在古墓里沉睡的主人,为什么孤独地陪伴了泰陵千年? 当地人说,从小时候开始就知道这土堆子是个冢子,小孩子们上去玩耍,老人就会说,不要上去,那是唐朝时候有名的公公高力士的墓。 在蒲城县尧山,每年春季举行的庙会上,都会有这样的秧歌表演——明皇出游。在民间文艺中,但凡有明皇和贵妃戏,就必然有大太监高力士。站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小丑扮相的太监在中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传说中,他为李白脱过靴子,他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红娘,唐明皇赌气将贵妃休回家,还是让他去接回宫…… 然而,山西村的这座毫不起眼的古墓就是大名鼎鼎的高力士之墓吗?在古代的中国,但凡皇帝、权贵之家的大型墓葬都会设有神道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石人、石马,而神道碑则记载着墓主人的生平、身份。那么高力士墓的神道和神道碑又在哪里呢? 经考古人员确认的高力士神道碑所在的位置,如今早已不见了石人石马,只留下零零散散的乡村土方。据当地文物专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曾经在这里挖出了古墓的神道碑,现被移至蒲城县博物馆。 这块神道碑高约4米,气势轩昂,为公元777年唐代宗时期所立,碑额题为「 ”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碑上简明记载了高力士曾服侍过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代皇帝的经历,享年79岁,至于生平履历的细节则语焉不详。 据此,文物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认定这座古墓确为高力士墓,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没有发掘。鉴于这次盗墓已使古墓遭到破坏,陕西省考古所于1999年被迫对它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 面对即将开启的高力士墓,我们不由心生好奇: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太监之一,他的墓葬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里面会藏有何种宝物?而太监与普通人的墓葬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泰陵文物管理所所长王兴民回忆了当年进入高力士墓道的情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二百多年,但造墓时所填充的熟土和地下未被动过的生土的痕迹依旧泾渭分明。下葬时搭杠子下滑的痕迹形成了两条土槽,这是千年前下木棺床时留下的。考古人员正是顺着这两条槽,除去了填埋的熟土,顺利进入了尘封已久的墓道。在墓道的墙壁上,人们发现了放置陪葬品的壁龛,但是壁龛里本该有的陪葬品却已经不见了。 当年的壁龛里曾经摆放有陶俑、粉彩俑、玉石俑,以砖封砌,外层绘有壁画。壁画的内容是唐代名将、开国元勋秦琼和尉迟恭的画像,也就是守护的门神,他们负责守卫墓主身后居所的宁静。 考古人员还没有进入墓室,就看到了墓道尽头残破凌乱的痕迹,可以断定此墓已经被盗,并且盗掘痕迹年代久远,只怕在漫长的岁月中还不止被盗过一次。穿过长长的墓道和三道石门到达墓室,人们果然在墓室里发现了三处盗洞。 年代最早的那次盗墓,盗墓人首先带走了墓中价值最高的金银随葬品。而后,从石门进入的另一伙盗墓人发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于是推倒并砸烂了墓主人的棺床,又把墓室翻了个底朝天。 通观墓室,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唐时期的墓葬。上有砖积式穹顶,下有青石板做的棺床。天圆地方,暗示了古人的宇宙观。而墓室的墙上原本绘有描摹唐代生活的各种壁画,在岁月的侵蚀下也早已脱落。 由于高力士墓在历史上屡遭盗劫,墓中葬品已所剩无几。但是,考古人员却在令人惋惜的一片狼藉中发现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在清理墓室的过程中,人们零星地发现了人的头盖骨残片、下颌骨残片和股骨残片,这些骨头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康信老先生的鉴定,属于一位老年个体,年龄在60到70岁之间,可以初步确定为高力士的遗骨。 据此,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盗墓时的情景:后来的盗墓人辛辛苦苦进入了墓室,却没料到一无所获。在黑暗的墓室里,他们发疯般地寻找财宝,甚至恼羞成怒地将棺床上的骨架拖到了地上,高力士的遗骨就这样撒落了一地…… 根据墓中找到的腿骨,可以约略计算出高力士的实际身高在1.75米左右,而且身材魁梧。这与《新唐书》关于高力士身高七尺半的记载相符,但却明显与民间流传的高力士形象大相径庭。 人们心目中的高力士,往往像京剧名段《贵妃醉酒》中的那样,手执拂尘,唯唯诺诺,逢迎着主子,是一个典型的奴颜婢骨的小丑形象。 直到现在,陕西蒲城山西村的村民们依然觉得,戏曲中那个奸臣样的太监,给李白脱靴,和杨国忠是一号人物,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大宦官高力士。 这个民众心中的形象显然等待着更多考古发掘结果的证实。 高力士墓中的金银财宝已被尽数盗走,但考古人员却在墓中发现了一件盗墓者不屑一顾的珍宝——墓志铭。墓志铭是古代墓葬习俗中随棺材一起埋在地下,用于记载墓主人生平的碑刻,是作为死者的履历表承送给阴曹地府的阎罗王的。所谓「 ”盖棺定论”,指的就是墓志铭。 令我们吃惊的是,这块珍贵的墓志铭明确地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民间说法的高力士。 墓志中写道:「 ”其宽厚之量,艺业之尤,宣抚之才,施舍之迹,存于长者之论,良有古人之风。”意思是说,高力士为人宽厚,有雅量,文武才华非常高,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能力也很强,乐于助人,得到德高望重的长者好评,颇有古人的高风亮节。可以说,对高力士的评价极高。 然而,古人墓志铭多有溢美之辞,甚至虚美隐恶,那么,这篇墓志的可信性又有多少呢? 根据唐史专家的结论,当高力士去世的时候,唐玄宗和唐肃宗父子二人都已去世,玄宗之孙代宗已经继位,对于一位早已失势的前朝宦官,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任何吹捧赞美。所以,这块墓志既为同时代人所撰写,又是在高力士失去权力后的评论,内容的可信度很高,堪称公允的身后评价。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

0有用+1已投票

锁定

杨博(1509年6月11日-1574年9月23日[1]),字惟约,号虞坡。山西蒲州(今运城永济)人。[2]明朝名臣。

杨博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早年随翟銮巡视九边时便受赏识,其后在兵部受到张瓒、毛伯温两位兵部尚书的器重。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时,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后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累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其后调任蓟辽总督,回朝任兵部尚书、少保。深受明世宗倚重,视为左右手。又改任吏部尚书。明穆宗时接连加封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万历元年(1573年)因病重致仕归乡。万历二年(1574年),杨博去世,年六十六。获赠太傅,谥号“襄毅”。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度量,被严世蕃称为“天下三才”之一。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著有《虞坡集》及各类奏议共八十四卷。《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有其文及奏疏。[3]

本名

杨博

别称

杨襄毅

字号

字惟约

号虞坡[2]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山西蒲州

出生时间

1509年6月11日

去世时间

1574年9月23日

主要作品

《虞坡集》《关公帝忠义经序》

主要成就

出将入相四十余年

官职

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追赠

太傅

谥号

襄毅

杨博

杨博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二十四日,于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登进士第,最初受任为盩啡知县,调迁到长安。后被征召担任兵部武库清吏司主事,又任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4]

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学士翟銮奉命巡视九边(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等)的守备部署时,以杨博随行。杨博对途中所经过的山川地势,民情风俗,驻军人数和战斗力强弱,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抵达甘肃时,臣属的少数民族部众几百人阻塞道路请求封赏。翟銮顾虑前来求赏的人会更多,自己无法遍赏。杨博便请求翟銮召集卫士备齐仪仗后,将少数民族民众召集到辕门外,训斥他们没有全体远迎天子宰相,准备将他们绑送有关官员。众人环列跪拜请罪,翟銮便对先来的人稍示赏赐,其余的人都因畏惧而不敢再来。[5]

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翟銮返回京师后,举荐杨博,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吉囊、俺答在年关时骚扰边关,兵部尚书张瓒一概倚仗杨博经办。有时世宗半夜传下手谕,杨博依事条分缕析,都合乎嘉靖心意。[6]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接替张瓒任职后,杨博本该调走,毛伯温却特意上奏挽留他。不久,调任山东提学副使,转任督粮参政。[7]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朝廷破格升任杨博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杨博到任后,杨博大兴屯田,请求朝廷招募民众垦田,永不征收用租。又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的大芦泉等地的墩台,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当初,罕东属人为了避免土鲁番人的扰乱,迁徙至肃州境内庞尚鹏简介,经常与当地居民发生械斗。杨博为其修筑金白城等七座屯堡,并召集罕东属人的首长率领部属迁至堡内居住,于是肃州境内秩序井然。不久,杨博因指挥部下守边有功,升右副都御史。后因母丧归乡。[8]

咸宁侯仇鸾镇守甘肃时多有劣迹,被陕西三关总督曾铣弹劾,杨博也揭露其三十多件贪赃枉法之事。仇鸾升任平虏大将军后,多次在世宗面前诋毁杨博,世宗都未听从。[9]

嘉靖三十一年(1551年),仇鸾被陆炳揭其私及不轨之事,遭革职忧惧而死,死后被嘉靖以“叛逆”的罪名开棺戮尸。同年,杨博服丧结束。[10-11]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杨博在家中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为兵部左侍郎,还兼任佥都御史,经略蓟州和保定的军务。[12-13]

当初,俺答迫近京师,从潮河川入关,谏者纷纷请求做好防备。因水流湍急,不能修筑城墙。杨博依照水势修建石墩,安排戍卒守卫,自己返京督守京城九门。当时因为敌寇警报,便分派兵士守卫城垛。杨博告诫:“敌寇来了,必须镇静,怎么能事先自扰!”罢免了县令。不久调任蓟、辽、保定总督负责军务。杨博认为蓟州近临京都,护卫京都地区和皇陵为大,便分遣众将,划地设防。[14]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率领十多万骑兵劫掠蓟镇并猛攻边墙。杨博身不解甲,在古北口关上枕戈面宿,并督促总兵官周益昌等全力抗敌。世宗得知后,赏赐给杨博徘豸衣,并用重金镐劳官兵。蒙古人在古北口攻打四昼夜不能破关,便改攻他处。杨博又招募敢死之士,利用夜暗,举火惊扰敌营,蒙古人被迫退走,杨博因功升右都御史,儿子受封锦衣千户。[15]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打来孙又率部劫掠益昌,被杨博击退,杨博因功升兵部尚书,录防秋之功,加授太子少保。当时,严嵩父子招揽权力,诸司职权时常受到干扰,杨博恪守职责,一切不允通融,严嵩颇为恼恨。[1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杨博因父丧而辞官。不久,接替他的兵部尚书许论被罢官,世宗重新起用杨博。杨博因终丧期未满,上疏推辞。但当时大同右卫被围长达六个月,城中缺粮,形势危急,世宗命杨博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杨博身着孝服急速出关赴任。至关时,围城敌军已被侍郎江东等所部明军击退,杨博便慰问守城官兵,医伤悼死,恤死难者的家属,并上奏朝廷,提出十条处理善后的事宜。事后,朝廷留杨博镇抚边城。[17]

杨博奏请免除被敌寇占领的地方的租税,于是招募其中的壮丁做义勇,分别隶属各将官。杨博根据边驻守军不习车战,无法阻挡敌骑驰突的状况,奏请建造偏箱一百辆,分左、右卫车,御敌时可互相声援。大同边墙年久失修,罅漏甚多,杨博即组织军民,急速修缮,改善守备设施。为保障紫荆关和明朝历代皇帝陵寝的安全,杨博一面派兵严守银钗、马驿各山岭,一面加强居庸关南山的守备。为了堵绝蒙古人进入山西的通路,又修缮阳神等地的边墙和壕堑。在大同牛心山等地,筑成城堡九座、墩台九十二座,连接大同左卫的高山站,直抵大同镇城。同时疏浚了两条各长十八里的大壕、六十四条小壕。耗费五十天时间完工,受到朝廷嘉奖赏赐。[18]

世宗几度想将杨博召回,又顾虑边境,便询问严嵩。严嵩一向不喜欢杨博,奏 *** 江东暂署兵部事务,等待防秋完毕后再慢慢计议,于是不召杨博。防秋完毕后,加封为太子太保,依然留任镇守。哱素把伶和叛人了都记等几度拥轻骑袭扰边关,杨博先后设计将其擒获。并几次派出骑兵袭击敌军,敌军稍稍迁移营帐。杨博倡议修筑前总督翁万达所创设的边墙,招回被敌军劫掠的百姓一千六百多人。又奏请疏通宣府、大同荒田的水利设施,少征租税,朝廷准奏。又改任蓟辽总督。防秋再次完毕后,朝廷打算召回杨博,吏部尚书吴鹏不赞成。郑晓当时署理兵部事务,争辩道:“杨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定,在兵部则九边都得平安。”杨博于是被召回,加封少保。[19]

世宗曾对内阁大臣说:“自从杨博入朝,朕常常忧虑边关,与杨博议论让他预先谋划。”杨博进言:“当今九边,蓟镇最重要。臣奏请陛下敕令边臣驱逐大同的敌军,使他们不能接近蓟,宣、大诸位将领从独石侦察情况,在黄花、古北诸要害预先设防,不使一骑入关,便是首功。”世宗称是。[20]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敌军拥众窥视蓟州,声称要进犯辽阳。蓟辽总督杨选率师东进,杨博传檄制止。又亲自给他写了三封信,杨选最终未听从意见。杨博抚摩着案几叹息:“败了啊!”紧急征兵增援,敌军已击溃墙子岭守军,进犯通州。世宗叹息道:“庚戌年(即1550年的庚戌之变)的事情又重现了。”几路兵马先后赶到。任命宣、大总督江东统帅文武大臣分路驻守皇城、京城,镇远侯顾寰把京营兵分布在城内外。敌军受阻后向东而去,蹂躏顺义、三河,大肆劫掠之后退去。援兵不发一箭,沿途击毙零散的敌骑或伤残之敌报称首功。世宗怏怏不乐,告诉杨博说:“敌贼饱掠而去,以后怎么惩戒?”便诛杀了杨选。杨博担忧自己,而徐阶全力保护。世宗念及杨博之前的功绩,没有治罪。此后很久,杨博改任吏部尚书。[21]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根据世宗的遗诏,录用曾因劝谏而被治罪的大臣们,死者都受赠赐抚恤。当时统计众吏,山西人没有一人被罢免。给事中胡庆嘉弹劾杨博庇护同乡,杨博接连上疏请求退休。朝廷抚慰挽留,而且对舆论进行了驳斥。在一品官任上三次满考后,杨博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22]

穆宗打算巡游南海子,杨博率领同僚劝谏;御史詹仰庇因直言被罢免,杨博进行争辩;屯盐部御史庞尚鹏遭议论,杨博提议挽留他,因此违背穆宗之意,便称病归乡。尚书刘体乾等上奏求留杨博未果。大学士高拱执掌吏部时,举荐杨博堪为将才。穆宗下诏令他任吏部尚书兼理兵部事务。杨博陈述蓟、昌战守的方针策略,称:“言官认为居守城墙是胆怯,这话可以听听,其实没有什么效果。在墙外迎击,害占七成利为三成;在墙内格斗,利占一成害为九成。凭借城墙据守,称为先抵战场等待敌人。名义称守,实际上是战。臣任部督,曾抗拒打来孙的十万之余,认为应当毫无疑虑地据守城墙。”因此陈述明确呼应与援、申明驻守、安排京营、晓谕少数部族、修正内治等事,穆宗全都听从他的意见。[23]

隆庆六年(1572年),高拱罢官,于是改派杨博负责吏部,晋升少师兼太子太师,因功录一子为国子生,赏赐甚多。[24-25]

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杨博在夕月坛分祭夜明之神和天上诸星宿时突然发病,回府后便请求致仕归里,几次坚持后才获明神宗准许,朝廷派其子杨俊民、杨俊卿同行侍奉。[26-27]

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二十三日,杨博在家乡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神宗听闻后为其辍朝一日,赠太傅,谥号襄毅,任命杨博子一人为中书舍人。[28-29]死后徐阶为其撰神道碑铭。[30]

自嘉靖十九年(1540年)起,杨博协理兵部事务,后任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深受明世宗倚重。[6][31]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杨博以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兴屯田、修水渠、筑屯堡,使百姓安居乐业,境内肃然。又指挥部下在永昌、镇番、山丹等地接连破敌,斩首一百四十余级。[8]

经略蓟州、保定军务,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两次击退蒙古首领把都儿和打来孙的进攻。[15][1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受命总督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造偏箱、修守备,屡受嘉奖。[19][18]

杨博著有《虞坡集》十卷、《奏议》七十卷、杂著四卷。[32]《皇明经世文编》卷273—278收录有《杨襄毅公奏疏》与《杨襄毅公集》。[3]

杨博魁梧丰壮,遇事能安闲处置,有胆识、有度量。出入朝廷四十多年,始终以兵事著称。[33]严世蕃认为“天下才、惟己与陆炳、杨博为三。”明世宗很担忧边关,杨博每每事先部署好防务,世宗倚重他如左右手。[31]

王琼:君善自爱,将来功名不在老夫下。[30]

郑晓:博在蓟、辽则蓟、辽安,在本兵则九边俱安。[34]

徐阶:而其时出入将相,文经武纬,天下倚以安者,则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杨公实第一。[30]

《杨博墓表》:嗟夫!天祐皇家,则必遗以硕德之臣,遭险而愈彰,履盛而不溢。若杨公者,殆将其人与。结发立朝,历官四十余年,而亲戎事者十之七。虏东则以公东,虏北则以公北。凡所责成,皆他人所巳败,则虏亦展转相避,折冲之功,骏矣伟矣,近世能有两哉。及其据上卿,宰天官,赞两朝维新之治,则拔忠贤,抑浮竞,勋名又赫赫振于前业,益有光也。人之言曰“权盛者摧,功高者隳”。此以语常人可耳,若公者,宁可以此槩耶?[30]

张居正:①自余登朝,则见故少师太宰杨公,心窃向慕之,公亦与余为忘年之契。公在本兵久,又遍历诸镇,躬履戎行,练习兵事。余每从公问今中国所以制御夷狄之策,及九塞险易,将士能否,公悉为余道所以,如指诸掌。故自余在 *** ,所措画兵事,盖得之公为多。[35]②李郭无文,韩范无武,公也兼之。[35]

王世贞:①杨文襄公一清,三总制三边,长吏部,加少师、太子太师;杨襄毅公博庞尚鹏简介,再总督蓟辽,一总督宣大,长吏部,亦加少师、太子太师。二公俱弱冠登第,姓望名位俱略相当。有极同者,俱擅将帅之略,而所至少战功。有极不同者,文襄至内阁首揆,寿高于襄毅一纪而无子,襄毅子多而且贵显。[36]②浦州杨公博,以少师居吏部;王公崇古,以少保居兵部;张公四维,以少傅居内阁。分秩三孤,皆密戚也。可谓盛而奇者。[36]

何乔远:杨博、谭纶、庞尚鹏,皆一时能臣,博、纶善治兵,尚鹏善治赋,而杨博在嘉靖朝,尤为主上所倚毗,可谓公家之利知无不为,鞠躬尽瘁,君子矣。[37]

沈德符:嘉靖初,杨邃庵以先朝勋旧故相,起行边而无战功可录。其后杨虞坡出镇入枢,功名亦如之。[38]

查继佐:国家坏于不知兵而好言战。杨维(应作惟,下同)约诸条画,事事可行,事事行之,历久远可无弊。惜乎朝廷专务粉饰,意不甚属。及其衰也,抚卷而思维约,亦何及哉?[39]

张廷玉:明之中叶,边防堕,经费乏。当时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鲜矣。若杨博、马森、刘体乾、葛守礼、靳学颜之属,庶几负经济之略者。就其设施与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补苴一时而已,况言之不尽行,行之不能久乎![34]

蔡东藩:张居正称救时良相,乃与内监相毗,倾害高拱,彼无不共戴天之仇,竟思戮高氏躯,赤高氏族,何其忮刻若此耶?设非杨、葛诸大臣,力谋 *** ,则大狱立兴,惨害甚众。[40]

阁臣高拱主政时,意图构陷前首辅徐阶,杨博拜访高拱,尽力替徐阶开解,高拱为之感动,此事才算完结。此后张居正排挤了高拱,准备周密地罗织他的罪状,杨博毅然抗争。等到兴起王大臣之狱,杨博与都御史葛守礼到张居正处尽力替高拱解脱。张居正愤懑道:“二公说我对高公有成见吗?”杨博回答:“不敢如此,但是除了您无人能有回天术。”遇上穆宗任命葛守礼和都督朱希孝联合审讯,杨博暗中替他谋划计策,唆使校尉恐吓王大臣翻供;又指使高拱的仆人混杂在人群中,指令王大臣识别,却茫然不能分辨,事情才弄明白。人们因此称赞杨博为长者。[41]

曾祖:杨谌,因杨博显贵而赠柱国。[43]

曾祖母:张氏,因杨博显贵而赠一品夫人。[43]

祖父:杨选,因杨博显贵而赠柱国。[43]

祖母:赵氏,因杨博显贵而赠一品夫人。[43]

父亲:杨瞻,官至四川按察佥事,后因杨博显贵而赠柱国。[43]

母亲:田氏,因杨博显贵而赠一品夫人。[43]

杨俊民,杨博长子,字伯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赠少保,后加赠少傅兼太子太傅。[34][44]

杨俊士,杨博次子,万历三年(1575年)进士,陕西凤翔推官。[44]

杨俊彦,杨博三子,官生。[44]

杨俊卿,杨博四子,隆庆二年(1568年)武举第一,管锦衣卫事指挥使。[44]

杨俊臣,侧室贺氏所生,官生。[45]

《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傅谥襄毅杨公博神道碑》[30]

《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赠太保谥襄毅杨公墓志铭》[35]

《罪惟录·列传卷之十一下·经济诸臣列传下》[39]

《明史·卷二百十四·列传一百二》[34]

2010年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娈祖迅饰演杨博。

(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依烟的头像
    依烟 2025年08月03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依烟”

  • 依烟
    依烟 2025年08月03日

    本文概览: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被后人誉为书圣。在他的一生中,他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生经历,。...

  • 依烟
    用户080308 2025年08月03日

    文章不错《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