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德之贼”的意思是“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
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论语》作者简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乡愿,德之贼也
左右逢源的伪善小人,孔子对哪类人“恨之入骨”?
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给孔一只熟乳猪,想让孔子去他家致谢。孔子乘他不在家时,去拜谢。却在半路上碰到了,他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说。”孔子走过去,他说:“自己身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大事却总是不去把握机遇,能叫做明智吗?“不能。“时光一天天过去,岁月不等人啊。“好吧,我准备做官。”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是习俗使人有了差别。”
原文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人聪明和下等人愚蠢是不可改变的。”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原文 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 公山弗扰占据费市反叛,来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地方去就算了,何必到他那里去?”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是说空话?如果有人肯用我,我也许就会建立又一个强盛的王朝。”
原文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使人。”
译文 子张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种?”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实就会受到重用,勤敏就会获得成功,慈惠就会有本钱使用人。”
原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叛,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注释 佛肸(必西)。磷:损伤。缁(兹):黑。匏(袍):一种不能吃的瓜。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您说过:‘亲自做了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占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怎么解释?”孔子说:“对,我说过。没听说过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坏;没听说过洁白的东西吗?染也染不黑。我岂能象个瓠瓜?光挂在那里而不让人吃呢?”
原文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居:坐。
译文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吗?“没有。“坐下,我对你说。好仁不好学,弊病是愚蠢;好智不好学,弊病是放纵;好信不好学,弊病是害人;好直不好学,弊病是刻薄;好勇不好学,弊病是破坏;好刚不好学,弊病是狂妄。”
原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团结群众,可以抒发不满。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王;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子谓伯鱼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读过《周南》《召南》吗?一个人如果不读《周南》《召南》,就好象面对着墙站着而无法前进。”
原文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礼啊,礼啊,难道只是纸张在说话吗?乐啊,乐啊,难道只是钟鼓在发音吗?”
原文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注释 荏(忍):软弱。窬(鱼)。
译文孔子说:“外表威严而内心怯懦的人,用小人作比喻,就象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注释 愿:老好人。
译文孔子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原文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译文孔子说:“道听途说就是道德败坏。”
原文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孔子说:“卑鄙小人可以共事吗?这种人他没得到时,怕得不到;得到后,怕失去。一旦害怕失去,他什么坏事都敢做。”
原文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无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古人有三种偏激的毛病,今人或许没有:古代的狂人肆意直言,今天的狂人放荡不羁;古代的高傲者威不可犯,今天的高傲者凶恶蛮横;古代的愚人天真直率,今天的愚人狡诈无赖。”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注释 巧:好。令:善于。色:脸色。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原文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代替红色,厌恶用郑声搅乱雅乐,厌恶用妖言颠覆国家。”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说话。”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谁教我们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天不说话,照样四季运行,百物生长,天说过什么?”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推说有病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就取瑟弹唱起来,让他听见。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 宰我问:“三年守孝期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必坏;三年不奏乐,乐必崩。陈谷吃完,新谷又长,钻木取火的老方法也该改一改了,守孝一年就够了。”孔子说:“三年内吃香饭,穿锦衣,你心安吗?“心安。“你心安你就做吧。君子守孝,吃鱼肉不香,听音乐不乐,住豪宅不安,所以不做,现在你心安,那么你就做吧。”宰我走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德,婴儿三岁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难道他没得到过父母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原文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都不想,真太难了!不是有下棋的吗?下下棋,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提倡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上,在位者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颠覆国家,平民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成为强盗。”
原文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智者,恶不逊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注释 徼(交):抄袭。讦(节)。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人吗?”孔子说:“有。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厌恶以下谤上的人,厌恶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你也有厌恶的人吗?”子贡说:“厌恶把剽窃当作聪明的人,厌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厌恶把告密当作直率的人。”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译文孔子说:“只有你这样的人啊(指子贡)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了。相近了会看你不顺眼,远离了又会埋怨你。”
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孔子说:“四十岁还让人厌恶的人,一辈子都完了。”
读《论语》的“乡愿,德之贼也”一章时,总觉得孔子有点小题大作了。“乡愿”这种人说到底不就是个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有必要如此口诛笔伐吗?
图丨孔子画像
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乡愿”一词在我的脑海里也渐渐远去。可这天读《史记·商君列传》时,在为商鞅的坎坷命运而感叹的同时,掩卷长思,是谁让商鞅的命运如此多舛呢?追根溯源是魏国的权臣公叔座!这样思想着,“乡愿”一词不由分说又涌入脑海,公叔座不就是个“乡愿”之人吗?他何止是害了商鞅,细想想魏国也是毁在他的手里。
一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公叔座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是这样写的——
公叔座老得快不行了,魏惠王前去探病,顺便问道:“您老人家去世后,谁能帮助我治理天下呢?”
公叔座不假思索回答道:“臣的下属有个叫公孙鞅的,别看他年纪轻轻,那可是个有本事的人,我死之后希望主公能重用他!”
图丨公叔座剧照
这个公孙鞅就是商鞅。魏惠王见公叔座给自己推荐的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便打起了哈哈:“我知道了,哈哈,我知道了。”
见主子对自己的建议并不上心,公叔座很是着急,因为他知道,公孙鞅是个有本事的年轻人,不可能久居人下,魏国不重用,他就会另择高枝去别的国家。别的国家在公孙鞅的辅佐下强大起来,就会成为魏国强有力的对手,到那时公孙鞅反过手来打魏国,那还会有魏国的好?
这样思虑着公叔座挣扎着坐起来对魏惠王说道:“主公要是不用他,那就请杀了他吧!千万别放他离开我们魏国呀!”
见老臣如此着急,魏惠王拉着公叔座的手,轻轻拍着安慰道:“你好好休息吧,我知道了,一切都按你说的办。”
魏惠王走了,躺在病床上的公叔座思来想去,觉得自己这样给主子提建议,对不住这些年来一直忠心耿耿跟着自己的公孙鞅。便打发人把公孙鞅叫来,一五一十把自己与魏惠王的对话说给他听,临了心急如焚地对他说道:“我看咱们主公是不会重用你的,你还是赶快收拾行装逃命去吧!”
这公孙鞅不愧为高人,他听完公叔座的介绍,淡定地说:“您老人家放心好了,咱们主公不听您的话重用我,难道他会听您的话来杀了我吗?不会的。”
图丨商鞅画像
故事发展到这儿,你肯定会觉得公叔座是个对上忠心耿耿、对下有情有义的完人,难怪司马老先生要对他大书特书。但我们换个角度一想,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公孙鞅跟从公叔座多年,两个人相互了解,那公叔座为什么不在他健健康康,呼得来风、唤得起雨时,就重用公孙鞅,把他及早介绍给魏惠王呢?这样一来,公叔座不是可以把公孙鞅这个年轻人扶上马再送上一程,让他在魏国牢牢站稳脚跟吗?这样一来,不是也就不存在魏惠王用不用公孙鞅的问题了吗?可遗憾的是公叔座没有这样做,偏偏要等自己快死了才把他推荐出去?这是为什么?
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一想,你就会大惊失色:“呀!公叔座是个典型的‘乡愿’型小人呀!表面上看他要重用公孙鞅,是个推荐人才的伯乐,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打压着公孙鞅,不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免得他的功劳超过自己!做了自己的领导。”
写到这儿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司马迁老先生用这么多笔墨来写公叔座,难道他就没看出公叔座的“乡愿”本质吗?其实,司马老先生不仅早就看出来,而且还把他所做的“乡愿”之事记录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正是因为这一记述,才使我们知道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看似是在正面写公叔座,实际上是在批判他的虚伪。
二在历史上,吴起是有名的大将,他在魏文侯时就来到魏国,受到魏文侯、魏武侯两任国君的重用。他也不负国君的重托,担任西河郡守,使秦兵不敢东向,韩、赵两国归顺。
图丨吴起画像
后来,公孙座担任了魏国的相国。可坐上相国宝座的公孙座不是想着该怎样来使魏国强大起来,而是日夜担心自己的相国宝座被别人抢了去!谁会来抢自己的相国宝座呢?公叔座把竞争者一一排了序,得出的结论是,大将吴起最有可能。原因很简单,这吴起不仅本领强、功劳大,而且还有与人抢相位的前科。
原来,当年魏国相位出现空缺,劳苦功高的吴起不仅想当这个相国,而且还认为这相国之位非自己莫属。可偏偏魏武侯选用了另外一个大臣田文做了相国。
心中不痛快的吴起以他武将特有的敢想敢做的风格直接去找田文理论,问田文道:“统率三军、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让秦、赵、韩都不敢小看我们魏国,等等这些你都不如我,可你凭什么当上了相国,官位在我之上呢?”
田文笑着反问道:“现在国君刚刚继位,是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种情况下,国君用你当相国好呀?还是用我当相国好?”这吴起思绪良久,惭愧地说:“这一点你比我强,还是你当相国吧。”
虽然吴起是个开明之人,并不一定非要做相国不可,可在公叔座看来,吴起不除,自己的相国宝座就坐不稳,必须除之而后快。
怎样才能撵走吴起呢?这时有个手下人给公叔座出主意道:“您的老婆不是魏国公主吗?从您老婆入手就行了。”
难道要我把老婆让给吴起,求吴起离开!公叔座真想跳起来扇这人两耳光。手下人看着脸憋得通红的公叔座,慢慢道出了自己的阴谋,他说道:“吴起这个人很是自爱。你可以先去对武侯说;‘吴起是个贤人,而咱们魏国太小,又与强秦为邻,臣下担心吴起不会有久留之心。’武侯听了就会说:‘那该怎么办?’您就趁机对武侯说:‘可把公主嫁给他作为试探,如果吴起愿意留下就会同意娶公主;如果不愿意留下就会拒绝。’之后,您再请吴起来您家做客。做客过程中,让您那位公主老婆表现得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您再处处表现出怕老婆的一面。这样吴起一见娶公主就是这么个下场,他便会拒绝武侯的好意。到那时,嘿嘿……”
听手下人讲到这里,公叔座满意地拍着手下人的肩膀笑了。他依计而行,装着好人去向魏武侯提建议。果然,不愿娶公主的吴起引起了魏武侯的猜忌,不得已离开了魏国。
三正是公叔座挤兑走吴起这个故事让我们有理由推测,公叔座之所以不及早推荐公孙鞅,就是怕他超过了自己。自己要死了,再也不用怕公孙鞅超过自己了,这才推荐了他。这看似他是个发现人才的伯乐,而实际上却是个抹杀人才的“杀手”,是个典型的“乡愿”。
图丨公叔座剧照
公叔座“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逼走了吴起,魏国再无良将,国力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西阻挡不了秦国的进攻,分处魏国南北的韩、赵两国,再也不用担心有吴起的存在而小心翼翼地去看魏国的脸色行事。而失去公孙鞅,则使魏国失去了一次变法自新的机会,不仅在随后的日子里,被在公孙鞅辅佐下强大起来的秦国吊着打,而且还“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在亡国的道路上狂奔起来。而这些都是拜公孙座所赐。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读到《史记·商君列传》时我还是禁不住想,如果公叔座能早点推荐公孙鞅,让他留在魏国发光发热,那么强盛起来、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魏国,而不是秦国了。由公叔座来看,孔老夫子骂“乡愿,德之贼也”,还是给这种人留了面子的,像公叔座这样既毁一个人的前途、又毁一个国家国祚的“乡愿”,把他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风荷举”
本文概览:“乡愿,德之贼”的意思是“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此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论语》。“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
文章不错《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