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

网上有关“《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译文:

老师说: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病。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

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样呢?老师答: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问:《难经》上说:脉象有三菽重、六菽重的,这是什么意思?

师答:诊察疾病,医者以手按脉的时候,轻按下去如三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肺脉,如六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心脉,进而如九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脾脉,重按如十二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肝脉,按之至骨而切得的为肾脉。

假使患腹泻,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脉间或轻微一见,随着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损脉的话,那就难以治疗。

原文:

《平脉论》作者:张仲景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扩展资料:

《平脉论》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章,作者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以及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不是一回事。

1、伤寒论: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2、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扩展资料: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

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和八个辨证纲领。

以六经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百度百科—伤寒论

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关于“《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筝弘的头像
    筝弘 2025年07月24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筝弘”

  • 筝弘
    筝弘 2025年07月24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

  • 筝弘
    用户072401 2025年07月24日

    文章不错《《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