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见古人全诗

网上有关“前不见古人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前不见古人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前不见古人全诗具体如下:

一、原文及译文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二、赏析

1、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2、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3、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三、作者简介

1、陈子昂(659年或说658/661年-700年或说699/702年),字伯玉,后世称其为“陈拾遗”,唐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2、陈子昂提出了在复古中实现革新的诗论主张,极力倡导“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其诗歌风格高昂清峻、雄浑苍凉、寓意深远,语言古朴苍劲,内容与表达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奠定了唐诗的壮阔景象,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

3、陈子昂洞察国事,有远见卓识,其谏疏被《资治通鉴》引用达6处之多。著作有《陈伯玉集》10卷、诗128首、文110余篇,代表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

《登幽州台歌》写作手法和题材语言的特点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作者简介:

(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翻译

写作手法:

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作者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语言特点:

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更为明显的体现出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扩展资料: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原诗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话文释义: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一、出处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二、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译文

过去没有看到古之贤君,未来见不到贤明君主。

想到天地之间久远广大,我更加感到悲伤凄凉而独自流泪。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由于经常对武后朝廷提出批评,而受到政治打击,接连被贬谪。苦闷之余,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怀古今并写下此诗。

二、赏析

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孤独放在天地辽阔的背景里,以天地的辽阔反衬出自身的渺小,更加凸显了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感。时间和空间的两组对比,将诗人丰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一位壮志满怀却报国无门的孤独诗人形象,透过字里行间,亢立在苍茫广阔的天地间。

三、作者简介

陈子昂24岁高中进士,官擢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他为人豁达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但仕途不顺,屡遭贬值。后因政治主张不能实现而辞官归隐,最后被武三思陷害,死于狱中。

百度百科-登幽州台歌

关于“前不见古人全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业利的头像
    业利 2025年07月22日

    我是中宝号的签约作者“业利”

  • 业利
    业利 2025年07月2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前不见古人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前不见古人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前不见古人全诗具体如下...

  • 业利
    用户072210 2025年07月22日

    文章不错《前不见古人全诗》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中宝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